- |
- 網(wǎng)站首頁
- / 新聞資訊
- / 公司新聞
- / 槍械上的導軌原來還有這么多學問
火器自13世紀發(fā)明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因為射程和精度都很差,距離稍微遠些就無法做到有效的精確射擊,基本上對準了也打不正,所以只能用密集排射的形式投送打擊力。盡管如此,從15世紀中期開始,槍身上就已經開始特意被制作出一些突起物,用來為射手提供槍口方向參照物,以便能夠保證一些命中率。這些就是早期的簡單機械瞄具。
隨著文藝復興時期玻璃鏡片制造技術的不斷進步,利用光學折射原理進行放大觀測的復雜光學儀器開始出現(xiàn),比如16世紀末發(fā)明的光學顯微鏡。1608年,折射望遠鏡(refracting telescope)由三個荷蘭眼鏡技師發(fā)明,并在之后三年內先后被伽利略和開普勒兩人進行了設計上的改進。而18世紀上頁消色差透鏡的發(fā)明,使得便攜尺寸的望遠鏡開始出現(xiàn)。因為望遠鏡能讓人觀測到肉眼很難看清的遠處目標,因此被廣泛用于天文、航海和戰(zhàn)場偵查觀測上。
隨著線膛槍的發(fā)明,火器的精度和有效射程不斷上升,因而用望遠鏡輔助槍械進行遠程觀瞄的需求也越來越高。望遠鏡式光學瞄具(telescopic optical sight,也就是俗稱的瞄準鏡)其實更早出現(xiàn)于17世紀,但在之后兩個世紀內因為當時的技術水平限制基本上從來就沒有用于過實踐。真正意義上的槍械瞄準鏡是于1835至1840年間由旅美英國工程師約翰·R·查普曼(John Radcliffe Chapman,1815~1899)和當時著名的美國槍匠摩根·詹姆斯(Morgan James,1815~1878)兩人合作設計發(fā)明的。1855年,紐約工程師威廉·馬爾科姆(William Malcolm,1823~1890)將瞄準鏡的設計改進并商業(yè)化,大大提高了在不同射程上的精度和適用性,使得類似的瞄準鏡(比如同時期佛蒙特州珠寶商L. M. Amidon生產的瞄準鏡)早在南北戰(zhàn)爭中就成為精確射手步槍上的常見配具。
美國內戰(zhàn)時期的三款裝配了馬爾科姆1855式Hi-Lux型6倍瞄準鏡的單發(fā)步槍,從左向右:前裝的Hawken、Whitworth,和后裝的Berdan Sharps。瞄準鏡基本上是被直接固定在槍身上。
早期的瞄準鏡是直接通過準鏡調整環(huán)(scope ring)將鏡體用螺絲固定在槍的機匣頂部的,但這種固定方法如果需要拆裝更換瞄具就非常麻煩,而且?guī)缀鯚o法隨時去細微調整準鏡的前后位置。如果安裝鏡環(huán)的螺孔稍有鉆歪,或者在擰螺絲過程中前后鏡環(huán)出現(xiàn)細微旋轉和偏移,不光會因為排列不齊而影響精度,還會給鏡體施加橫向彎曲壓力,長期下來會產生材料疲勞損壞準鏡。因此使用這種傳統(tǒng)方式固定瞄準鏡時,需要使用特殊工具確保鏡環(huán)不會出現(xiàn)扭曲現(xiàn)象,非常費時費人工。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20世紀早期導軌式安裝基座(rail mount base)就開始出現(xiàn)。
導軌式設計簡單點說,就是把瞄具的調整環(huán)底部滑套在機匣上的凹槽里,然后再用通過擰緊螺絲增大側向摩擦力來固定瞄具。在這種導軌設計上安裝附件時非常方便,不需要額外在槍身上鉆孔擰螺絲,而且因為導軌在加工上更容易保持筆直,因此只要附件的工藝合格能夠保證底部固定為直角,就基本上能夠確保前后鏡環(huán)對齊。因為這種凹槽后來受到木工常用的楔形榫(鳩尾榫)啟發(fā),橫截面常常被做成倒梯形,頗似展開的鳥尾,所以被稱為燕尾式導軌(dovetail rail,其實應該翻譯成“鴿尾”或者“鳩尾”才對),也稱燕尾槽。后世發(fā)明的各類用來安裝瞄準鏡和其他附件的導軌系統(tǒng)其實絕大部分都是燕尾一系的,包括后來的韋弗式和皮卡汀尼式(將兩側的邊棱變成了斜面,但橫截面仍是頂寬底窄的形狀),只不過現(xiàn)在“燕尾”一詞特指起初那種棱角分明的倒楔燕尾導軌。